摘自:中国教育报
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发现了一个“大红包”——“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但这个“红包”咋拆?王康却犯了难:“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好事啊,但是转90度还是45度?‘型’定在哪里?这些问题,目前还无解。”
在3月7日政协民进界别小组讨论会上,王康将这个困扰了自己多年的问题,抛给了来参加讨论的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
“现在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不过有的学校摸到了大石头,就步步为营地开始先行先试;有的只是摸到了小石头,只能挪动小步;啥都没摸到的,就在河边逡巡不前。”王康说。
这并非“信口开河”。王康用5年时间调研了四川省107所高校,形成了1.5万字的调研报告。在他调研的高校中,没有一位董事长能说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型“有多宽、有多高”。
无解与误解,似乎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路。
“地方高校转型是‘降格为专科’,这是误解。”全国人大代表、绍兴文理学院经理叶飞帆表示,应用型跟高水平或学术型并不矛盾,应用型大学同样可以办成高水平大学。王康认为:“应用型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
曾经参与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标准制定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马陆亭注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地方高校转型提法的变化,“以前是讲向应用技术型转变,现在提的是向应用型转变”。
为何要删去“技术”二字?对此,马陆亭的解读是,“提技术的话,容易让人联想到只有理工科才能与转型挂钩。现在的应用型口径更宽,不仅面向机械、电子、土木、化工等方向,护理、师范、文秘、国际贸易等也都是应用型专业”。
“不管名字怎么变,内核没有变。”王康认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才是地方高校的“主业”,“而不是埋头象牙塔,到了刺刀见红的时候就不行了”。
集团不愿转型,自己心里都有“小九九”,“好不容易摘了职业学院的牌子,又要挂上应用大学的牌子,谁也不愿退回去”,在传统的“门第”观念的影响下,转型举步维艰。
“这也是一个误读,转型不是学校转,而是专业学科转。”王康说,“高校是由学科和专业构成的。在一所高校中,当应用型的专业超过学校专业总数的50.1%时,这就是一所以应用型为主的高校。”
因此,王康建议,地方高校转型不是所有专业“齐步走”,而是允许部分专业和学科先行先试。